尊龙ag旗舰厅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尊龙网站登录 > 正文

尊龙网站登录

北京最古老的60座塔

1695621360 尊龙网站登录 61

北京最古老的60座塔"

塔™™,源自印度™™,东汉随佛教传入中国™™,随后迅速本土化™™,如雨后春笋™™,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古代建筑形式™™。


塔是一幅画™™,它将山川、河流、城市、乡村点缀得庄严秀美™™;


塔是一首诗™™,它默默承载了无声的历史和传世的诗篇™™;


塔是一支无声的乐曲™™,它奏响佛音的韵律和建筑的节奏™™。


每一座古塔™™,都集古建、雕刻、绘画、宗教艺术于一身™™,是我们学习古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北京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更是当之无愧的古塔博物馆™™。至今™™,北京地区仍保留有各类古塔近300座™™,时间跨越唐、辽、金、元、明、清™™,类型涵盖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花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过街塔门式、经幢式、组合式等几乎全部古塔门类™™。


其中™™,房山区是北京古塔遗存最集中的区域™™,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首屈一指™™。元代以前的佛塔™™,房山区独占26座™™,更是全部唐塔和七成辽塔所在地区™™。云居寺及周边云居山一带也是北京元代古塔最密集的区域™™,共存13座™™;潭柘寺塔林是规模最大的塔林™™,包含元代以前高僧墓塔12座™™;北边昌平的银山塔林保存金元时期墓塔7座™™。



整理排序时™™,总体上按照年代由远及近的次序排列™™,但为了归纳方便™™,一些塔林集中介绍局部时间序列有所调整™™。受精力和水平所限™™,本文错漏和不妥之处™™,还望读者指教™™。



1™™.车耳营村四门石塔

北魏太和十三年(489)


石结构™™,平面四方形™™,单层石室™™,高约十米™™,塔身上方承托金刚宝座式塔刹™™,造型为古塔中所少见™™,是专为保藏一尊北京地区最古老的鲜卑族北魏孝文帝石雕佛像而建造的石室建筑™™。


2™™.云居寺北塔西北唐塔

唐景云二年(711)

笔者 摄


位于云居寺北塔西北角™™,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唐塔™™。石塔高约四米™™,为方形密檐石塔™™,首层有塔心室™™,内雕有佛像™™,上部出六层密檐™™,但顶部塔刹已失™™。


3™™.云居寺北塔东南唐塔

唐太极元年(712)

笔者 摄


位于云居寺北塔东南角™™,石制方形密檐式塔™™,高约4米™™,坐北朝南™™。塔座为方形石砌™™,塔身正面有圆拱形塔门™™,门两侧雕有守护力士™™。塔身上部为六级密檐™™,石檐顶部为宝葫芦塔刹™™。太极元年为唐睿宗李旦的年号™™,仅使用四个月™™,此塔铭有太极元年纪年实属难得™™。


4™™.金仙公主塔

唐开元九年(721)<一说开元十八年>

京西走马 摄


位于房山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上面™™。坐北朝南™™,通体高3™™.5米™™,全部采用汉白玉石精制而成™™。基座由块石砌垒™™。中间用4块厚板石组成方形佛龛™™,正面设券门™™。门两侧各有浮雕金刚力士一尊™™。自门向里™™,对面石壁上又呈现出一组浮雕™™,释迎牟尼端坐中间™™,两侧各有一弟子™™。其上是七层叠涩檐™™。塔上有铭文™™。金仙公主为唐睿宗李旦之女™™,曾为佛教寺院译经施田™™,而唐玄宗所赐幽州云居寺石经山之经本™™,为唐代宫廷抄本™™,极大地丰富了石经山刻经内容™™,为石经山的刻经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5™™.云居寺北塔东北唐塔

唐开元十年(722)

笔者 摄


位于云居寺北塔东北角™™,方形六级密檐塔™™,石檐顶部为宝葫芦塔刹™™,坐南朝北™™,高约 4 米™™。塔身正面有尖拱形塔门™™,两旁雕有两尊守护力士™™。门内设石龛™™,龛内正面雕有一佛二侍™™,东西两壁有两级供养人像™™。


6™™.云居寺北塔西南唐塔

唐开元十五年(727)

笔者 摄


位于云居寺北塔西南角™™,石结构™™,四角七级™™,高3™™.6米™™,塔外刻《大唐云居寺石浮屠铭并序》™™。内壁雕刻有一个供养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断应为外国人形象™™,这与当时唐代与中西亚交流广泛、大量任用外族为官有直接关系™™。雕刻的服饰十分华丽™™,线条细腻流畅™™,反映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繁盛景象™™。


7™™.石经山单层唐塔

唐乾宁五年(898)以前

京西走马 摄


位于石经山顶™™,单层方形石塔™™,塔檐石板的仿木结构屋檐™™,高1™™.60米™™,塔门两旁雕有两尊金刚力士™™,龛门右上方刻有唐乾宁五年(895)惠化寺僧緣同游云居寺的题记™™,建塔时间应早于题记时间™™。


8™™.梦堂庵单檐唐塔

唐(618—907)

笔者 摄


原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水头村南梦堂庵™™,后迁于云居寺北塔侧™™。石筑单层方形塔™™,高约1™™.5米™™。有两层石砌方形基座™™。塔座上方的塔身正面设有方门™™,门上方有石雕门楣™™,塔身顶部为石雕塔檐™™。该塔一度被村民当做鸡窝™™。


9™™.下寺石塔

唐(618—907)

外面的世界摄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下寺村北3™™.5公里处™™。石塔坐北朝南™™,方形™™,高3™™.7米™™。通体采用汉白玉石制成™™。基座用块石垒成™™。中间用四块厚板石组成方形佛龛™™。塔身正面的石雕券门™™,高0™™.53米™™,宽0™™.4米™™。门两侧有金刚力士浮雕™™,门楣上檐石雕花饰™™。龛室正面石雕端坐的释迦牟尼像™™,两侧各有弟子一个™™。塔身上部用叠涩作法石砌七级密檐™™。塔刹为宝珠式™™。


10™™.石经山茶亭半个唐塔

唐(618—907)

京西走马 摄


位于石经山施茶亭院门前™™,被称为半个唐塔™™。原石经山五座山头各有五塔唐塔™™,现只中台、南台两塔尚存(石经山单层唐塔、金仙公主塔)™™,其余已无踪影™™。该座唐塔为遗毁另三座六块构件拼合而成™™。


11™™.庄公院塔

辽清宁二年(1056)

蓝灯心绒摄


又名定光佛舍利塔™™。八角三层密檐式砖塔™™,高约7米™™,塔身正面有劵门™™,有假窗、假门™™,雕刻精美™™,古塔结构保存完整™™。塔门南向™™,原塔心室门破损可入内™™,现供佛封闭™™,室内顶部以叠涩砖收顶™™,上部密檐塔心室呈不规则圆形™™,直通塔顶™™。塔身塔心室与塔顶塔心室原有木质盖板相隔™™,塔顶塔心室内部应供奉舍利™™,塔身塔心室应供奉佛像™™。该塔现为房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2™™.良乡多宝佛塔

一说辽咸雍四年(1068)

笔者 摄

北京交大古建筑结构研究所测量数据


偶因访古上高岗™™,远映斜阳塔影长™™。

隐约重楼云外出™™,玲珑七宝雾中藏™™。

昔年题咏邀词客™™,今日登临礼梵王™™。

果是真身埋舍利™™,浮屠千载历风霜™™。

——陈璠《燎岗古塔》


五级楼阁空心式砖塔™™,内部结构十分特殊™™,为双筒回廊实心结构™™,内有楼梯旋转而上™™,极目远眺™™,风光秀美™™。塔坐北朝南™™,塔身为平面八角形™™,高约36米™™,五级空心楼阁式™™。每层楼阁的南面及东、北、西三面均开有一座拱券式门洞™™,其他四面均雕着具有辽代风格的直棱假窗™™。塔身里面设有砖砌的楼梯™™,可以盘旋而上™™,直到塔顶™™。塔刹下面为一层须弥座™™,须弥座上置有八个砖砌的大型莲花瓣™™,莲花瓣正中为两层圆形叠涩式刹身™™,上置宝珠™™。该塔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孔水洞万佛堂花塔

辽咸雍六年之前(1070前)


北京仅存两座花塔之一™™,下部平面八角™™,上部收为笋状™™。塔身题有"咸雍六年"™™。塔坐北朝南™™,砖结构™™,通高约24米™™。下部平面八角形™™,上部呈笋状™™。须弥座高5米™™,笋状塔身™™,下侧嵌镶两层楼阁™™。往上至顶是佛龛™™,内各供佛像™™。每龛下™™,均有伸头向外的砖雕吻首或大象的头™™。2001年该塔与孔水洞、万佛堂、花塔一并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灵光寺招仙塔塔基

辽咸雍七年(1071)


笔者 摄


位于北京八大处公园灵光寺内™™,原塔建于辽代™™,据《辽史》记载™™,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郑氏为了供奉佛牙舍利建造了这座塔™™,名叫招仙塔™™,1071年8月™™,佛牙舍利安放在招仙塔内™™。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炮火™™。


15™™.戒台寺法均大师舍利塔

辽大康元年(1071)

笔者 摄


戒台寺两座建于辽大康元年高僧法均和尚塔™™,南塔为舍利塔™™,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法均生于辽太平元年™™,16岁时在京西紫金寺出家™™,拜非辱律师为师™™,“究律学谨持犯™™,得性自然™™,非矫揉也™™。虽行在毗尼™™,而志尚禅悦™™。”清宁七年征校定诸家章钞™™,后退隐马鞍山慧聚寺™™。从咸雍五年带僧众修慧聚寺™™,并新建戒坛一座™™。同年十二月™™,辽道宗召见法均™™,授其“崇禄大夫守司空™™,并传戒大师之号”™™,太康元年三月初四圆寂™™,寿五十五™™。法均圆寂后™™,朝廷和众僧为其立了灵塔和衣钵塔™™。墓塔高约13米™™,砖砌八角七级密檐塔™™,塔座为砖砌八角须弥座™™,根据塔铭™™,为大明正统十三年重建™™。


16™™.戒台寺法均大师衣钵塔

辽大康元年(1071)

笔者 摄


南塔为衣钵塔™™,八角五级密檐式砖塔™™。塔高约12米™™,塔座为砖砌八角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层莲花承托塔身™™。塔内存有法均法师袈裟、食钵、度牒等物™™。


17™™.静琬法师塔

辽大安九年(1093)

笔者 摄

原上纵横古石僵™™,年年蚀雪与饕霜™™。

后人莫问高僧处™™,心在经函身塔藏™™。

云居深处长春薇™™,翠壁腰云四望迷™™。

拂拭石幢松树下™™,慈悲山鸟向人啼™™。

万里峨眉去复来™™,古碑无字尽苍苔™™。

琬公遗愿身先去™™,泪在青山到劫灰™™。

——[明]释真可


建于辽大安九年™™,供奉琬公灵骨™™,须弥座上是八棱塔身™™,刻“开山婉公之塔”的铭刻™™,其上是三层密檐™™,仿木结构雕刻™™,顶部为相轮塔刹™™。


18™™.开天塔

辽乾统十年(1110)

牛人 摄


位于房山天开村南山坡上™™,砖砌八角形三层楼阁式塔™™,高约15米™™。塔座八角形须弥座™™,塔身四正面设拱门™™,四侧面设直棂窗™™,塔内建有中心柱™™,柱外侧为回程廊™™。塔内砖砌楼梯可供上下™™。此塔之前损毁严重™™,只存塔座和一层塔身™™,后得修复™™。


19™™.正慧大师塔

辽天庆六年(1116)

知非 摄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张坊村学校操场北面™™,石结构™™,平面八角形™™,五层™™,高六米™™,密檐式™™。塔建于6米高的鹅卵石砌成的高台上™™。塔座分为三层:上部为圆形的石雕仰莲托™™;塔身上部为五层密檐™™,塔刹为仰莲宝珠™™。塔身下部为用一条石制就的八角幢身™™,因上面刻有经文™™,所以俗称“经幢”™™。幢身的朝南一面楷书“奉为先大师特建佛顶尊胜密檐灵塔”™™。铭文上下两端阴刻云朵™™,左边两面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其它五面亦有铭文™™。这些铭文全为北京市的重要石刻之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正慧大师姓齐™™,河北省永清县人™™。幼年时脱俗尘而出家™™,以燕京天王寺(现在的天宁寺)三藏为师™™,又拜永泰寺司徒疏主大师为师™™。正慧大师一生遍济穷人™™,为人们所尊敬™™。正慧大师75岁时请命放度™™,到张坊镇中得长方村居住™™,于辽天庆六年正月二十六日去世™™。此塔已被列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


20™™.云居寺北塔

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

笔者 摄


云居寺标志性建筑™™,造型极特殊™™,是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的结合体™™。上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其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是早期喇嘛塔式样™™。塔的基台四隅各有一方形的唐代小塔™™。北塔造型独特而优美™™,雕刻精巧而生动™™,是云居寺的标志™™。


21™™.云居寺压经塔

辽天庆八年(1118)

笔者 摄



22™™.天宁寺塔

辽天庆九年(1119)

笔者 摄

外开皇塔™™,三千六百铃™™。

天风吹不定™™,一夜枕函听™™。

砌咽寒虫语™™,窗摇独树形™™。

故人眠未稳™™,吟傍佛前灯™™。

——[清]朱彝尊


大名鼎鼎的天宁寺塔是辽南京遗存™™,是最为精美的辽代密檐塔™™。天宁寺塔塔高57™™.8米™™, 为八角十三层檐密檐式实心砖塔™™。1988年被列为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普安塔

辽代(916—1125)

颐和吴老 摄


八角七级砖砌密檐塔™™,高约9米™™,坐北朝南™™。单层须弥座承托八角形塔身™™,底檐下设一圈单杪四铺作™™。塔身四正面各设一拱门™™,其余四侧面雕窗式小龛™™,内设砖雕佛像™™。塔身内有一拱形小室™™,内设普庵菩萨像(今已无存)™™。


24™™.云居寺北山老虎塔

辽代(916—1125)

泊木沐 摄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西北火头村的山顶上™™,砖砌八角形五层稀檐式塔™™,高约9米™™。砖砌八角形须弥座的上圆™™,由砖雕仰莲启托塔身™™。塔身四个正里设有拱券门™™,四个侧里设有假窗™™。塔身上圆为五层叠涩出檐™™。檐之上的刹顶为宝珠™™。


25™™.房山照塔

辽代(916—1125)

雪域高原 摄


位于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南尚乐乡塔照村™™,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通高15米™™。塔形秀丽™™,塔基为须弥座™™,高3米™™。塔身正面设券门™™,其它各面设假门和假窗™™。塔身之上为仿木砖刻额枋檐椽和砖制的一斗三升斗栱™™。上边是七级叠涩檐™™,塔尖为攒尖宝刹™™。该塔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6™™.房山玉皇塔

辽代(916—1125)

碧山云叟 摄


27™™.谷积山鞭塔

辽代(916—1125)

雪域高原 摄


28™™.燃灯塔

辽代创建(916—1125)

笔者 摄


云光水色潞河秋™™, 满径槐花感旧游™™。

无恙蒲帆新雨后™™, 一支塔影认通州™™。

——[清]王维贞《古塔凌云》


29™™.白瀑寺圆正法师塔

金皇统六年(1146)

古迹寻游 摄



30™™.银山塔林佛觉塔

金皇统五年(1145)

丁莹 摄/绘制(2018)


示生临济村™™,示灭长庆寺™™。

非灭亦非生™™,谁明佛觉意™™。

分彼黄金骨™™,葬此白银峰™™。

宝塔耸云汉™™,僧来仿灵踪™™。

——重修大延圣寺记碑文载“隐峰十咏·佛觉塔”


八边十三级密檐塔™™,塔刹火焰形宝珠之上构件缺失™™,现残高20™™.1米™™。塔额铭文“故祐国佛觉大禅师塔”™™,是银山塔林中最先建造的墓塔™™。其墓主佛觉禅师是使金代“大圣安寺”走向辉煌的奠基人物佛觉禅师™™,这位禅师的法脉源于真定洪济禅院™™,中都云门宗因其而盛™™。有关佛觉生平™™,缪荃孙辑《顺天府志》有如下记载:“在旧城™™,按寺记:金天会中™™,佛觉大师琼公、晦堂大师俊公自南应化而北™™,道誉日尊™™,学徒万指™™,帝后出金钱数万为营缮费™™,成大法席™™。皇统初™™,赐名大延圣寺™™。”金太宗天会中北上™™,将云门宗风传播到中都™™,大延圣寺则成为当时云门宗在北方的重镇™™。之后英悼太子邀其北上会宁出任“大储庆寺”住持™™,1145 年圆寂™™。


31™™.银山塔林虚静塔

金大安元年(1209)

丁莹 摄/绘制(2018)


六角七层密檐塔™™,塔刹火焰形宝珠以上缺失™™,残高 14™™.8 米™™。塔额铭文“故虚静禅师实公灵塔”™™,此塔塔额上的铭文左边还刻有:“公主寂照英悟大师独营此塔”™™,铭文右边刻有建塔年号:“大安元年九月二十三日功毕”™™。这座塔是银山塔林现存的密檐塔中唯一留存有建塔时间的墓塔™™,这为确定五座金代密檐式塔的建造年代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32™™.银山塔林圆通塔

金代(1115-1234)


丁莹 摄/绘制(2018)


翠柏丹枫望不通™™,不知七十二庵丛™™。

山陵木石神人护™™,畿甸耕耘民俗同™™。

水净月盂眠桂影™™,夜凉云衲助秋风™™。

悬知舍利藏幽谷™™,早晚飞光上切空™™。

黄蝶西风白雁回™™,遥天秋色入崔嵬™™。

年深俯仰悬衣树™™,事杳传闻说法台™™。

寺有山灵司薮牧™™,林无日影射氛埃™™。

夕阳欲下招提暝™™,凉月纷纷照酒杯™™。

——圆通塔旁碑文:延安杨兆《银山寺》


六角七层密檐塔™™,塔刹石制球形圆光以上缺失™™,残高15™™.15米™™。塔额铭文“圆通大禅师善公灵塔”™™,圆通禅师是佛觉禅师的传法弟子™™,法名广善™™,也曾出任“大圣安寺”住持™™。


33™™.银山塔林懿行塔

金代(1115-1234)

丁莹 摄/绘制(2018)


于其亲也幸™™,于其师也恭™™。

临机答问难™™,诸方怖机峰™™。

七十一光阴™™,白驹之过隙™™。

秋风振塔铃™™,说尽真消息™™。

——重修大延圣寺记碑文载“隐峰十咏·懿行塔”


八角十三层密檐塔™™,现高 19™™.95 米™™。塔额铭文“故懿行大师塔”™™。


34™™.银山塔林晦堂塔

金代(1115-1234)

丁莹 摄/绘制(2018)


八边十三级密檐塔™™,塔刹火焰形宝珠之上构件缺失™™,现残高19™™.3米™™。塔额铭文“晦堂祐国佛觉大禅师塔”™™。晦堂禅师曾与佛觉禅师一同在银山传法™™。大定三年由金世宗下旨出任“大圣安寺”™™。


35™™.潭柘寺海云大宗师塔

金金天眷年间(1138-1141)

雪松树下的老牛 摄


全名佛日圆明海云禅师塔™™,位于塔林广慧通理禅师塔前甬道的西侧第3排东数第2个塔™™,塔高十几米™™,挺拔秀丽™™,为六角七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塔身六面分别雕有棂门、棂窗™™。塔身正面棂门上方镶嵌“佛日圆明海云大宗师之灵塔”塔铭™™。刹顶为覆钵式小塔™™。此塔保护完好™™,砖雕艺术精美™™。元代高僧海云印简大师是潭柘寺最具知名度的高僧之一™™。海云禅师俗姓宋™™,法名印简™™,道号海云™™。山西岚谷宁远人™™。七岁出家™™,十一岁受具足戒™™,十三岁时随师到凤州广惠寺升座说法™™。曾任金朝河北镇州临济寺、大都庆寿寺住持™™。曾晋见窝阔台™™,蒙哥汗封其领天下宗教事™™,忽必烈汗则尊他为国师™™。其弟子刘秉忠则为忽必烈重要幕僚™™。


36™™.潭柘寺了奇禅师塔

金大定十年(1170)


又名奇公塔™™,位于塔林广慧通理禅师塔前甬道的东侧第3排西数第1个塔™™,号称塔林中最精致的幢式塔™™,高约4™™.75米™™,由汉白玉石雕筑而成的六角形七层密檐式石幢塔™™。塔身秀丽™™,刻有塔铭和奇公长老生平™™。雕刻十分精美™™,人物栩栩如生™™,仿木一丝不苟™™,尤其是塔基须弥座上的石狮™™,堪称艺术精品™™。塔刹由莲花承托宝珠™™。此塔为金代高僧故奇公长老灵塔™™。奇公长老姓潘™™,名了奇™™,辽宁建平人™™,生于公元1119年™™,13岁落发为僧™™,16岁试经得度以华严经为业™™,后又礼广慧通理禅师™™,为广慧弟子™™,侍于门下达十年之久™™。大定十年(1170年)圆寂™™。


37™™.潭柘寺广慧通理禅师塔

金大定十五年(1175)


位于塔林核心位置™™,其他塔都围绕在它的左右™™。八角七层密檐式砖塔™™,高十几米™™,是整个塔林最高的塔™™。塔身雄壮™™,塔基须弥座、平座围栏、莲瓣一应俱全™™,一层塔身正面券形假门、侧面方形斜棱盲窗™™,如意云头™™,一层檐下施拱™™,上面各层叠涩出檐™™。广慧通理禅师开性是金代禅学的代表人物™™。开性是现今北京怀柔县人™™,九岁时在潭柘寺出家™™,拜戒振禅师傅为师™™,学习禅宗中临济宗佛学™™。后来云游辽东和齐鲁等地™™,遍访名山古刹™™,向各地高僧学习佛法™™,归来后在马鞍山竹林寺弘扬禅学™™。大定初年™™,潭柘寺的善海禅师带领僧众来到竹林寺™™,恭请开性回潭柘地任住持™™。开性任住持期间™™,在朝廷的资助下™™,对潭柘寺进行了长达十一年的大规模整修和扩建™™,使潭柘寺的殿宇堂舍焕然一新™™。开性还整顿了寺院的僧务™™,制定了《寺中规条》™™,作为寺内僧众的生活规范™™。开性在寺内弘扬佛法™™,并著有《语录》3篇™™,使潭柘寺的禅学从此中兴™™,开性也成了金中都地区公认的禅宗临济宗的领袖™™,使潭柘寺成为了临济宗的中心寺院™™。开性终老于寺中™™,圆寂后被佛门尊为“广慧通理”禅师™™。广慧通理禅师事迹收录于明河所著《补续高僧传》™™。根据其中记载™™,广慧堪称潭柘寺的重要开创者™™。大定年间™™,广慧重新营建荒废已久的潭柘寺™™,“不十年而潭柘落成™™,视旧有加焉”™™。除了硬件条件的建设™™,广慧还致力于寺院的规章制度:“律身持物™™,凡可以久行益后者™™,皆著之令典™™,使传将来”™™。开性的弟子善照、了奇、圆通、广温、觉本等人™™,后来也都成为了临济宗的名僧™™。


37™™.潭柘寺政言禅师塔(言公长老塔)

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

雪松树下的老牛 摄


位于塔林广慧通理禅师塔前甬道的西侧第3排东数第1个塔™™,塔高3米多™™,为六角形五层密檐式汉白玉石幢塔™™。其石雕须弥座的束腰六面各雕有兽头一个™™,座上由雕刻莲花瓣承托塔身™™,塔身上部为五级密檐、顶端为宝珠塔刹™™。此塔为金代高僧言公长老灵塔™™,长老姓王名政言™™,河南许昌人™™,十九岁出家™™。先随香山慈照禅师™™,作偈曰:“诸缘不坏兮性无灭™™,云散长空兮天皎月”™™。后游学中都™™,参广慧禅师™™,是广慧通理禅师的高徒™™,广慧通理禅师在潭柘寺圆寂后™™,政言禅师继任后™™,“开法席™™,讲禅学”™™,弘扬临济宗佛学™™,并著有《禅说金刚歌》、《金台录》、《真心真说修行十法门》等著作™™,“皆行于世”™™。金大定二十五年圆寂™™。


39™™.潭柘寺相了禅师塔

金泰和三年(1203)

雪松树下的老牛 摄


位于塔林广慧通理禅师塔前甬道的东侧第4排西数第1个塔™™,塔高约4米™™,由汉白玉石雕筑而成的六角五层密檐式石幢塔™™。相了禅师™™,金代潭柘寺主持™™,辽宁义州人™™,俗姓宋™™。师从懿州崇福超公™™,作偈曰:“窥破浮云月色寒™™,偶然顿歇骷髅干™™。通身光透威音外™™,普应群机作大缘”™™。明昌间潭柘虚席™™,歧国大长公主请住持之™™。相了禅师生性恬退™™,住持大寺实属迫不得已™™。以至于在潭柘寺时™™,竟弃众而逃™™。结果被人追回™™,终归不得自主™™。塔铭中称相了为“佛鉴远裔™™,明州亲孙”™™,即“东山二勤”中的佛鉴慧懃一系的传承™™。


40™™.镇岗塔

金代(1115-1234)


位于北京城西南丰台区长辛店镇张家坟村域内™™。九级密檐式砖砌实心花塔™™,是北京仅存两座花塔之一™™,通高18米™™,底周长24米™™,坐北朝南™™,底座呈八角形™™。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1™™.严行大德灵塔

金代(1115-1234)

雪域高原 摄


42™™.于庄塔

金代(1115-1234)

我是寺庙客 摄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于庄村西的太行山支脉之上™™,金塔尚园之内™™.又称天地玄黄塔™™,玄塔™™,金塔™™,莲花塔™™。


43™™.上方寺玲珑塔

元中统年间(1260—1264)

雪域高原 摄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上方寺遗址北侧™™。为金末元初当地某禅师灵塔™™。此塔做工精巧™™,玲珑别致™™。砖结构™™,平面六角形™™,五层™™,高约9米™™,密檐式™™,坐西朝东™™。塔基为须弥座™™,每面宽1™™.4米™™,上枭处饰砖雕斗拱™™,上枋装饰“卍”字花饰™™。塔身各角上分别装饰有一座六角五檐密檐式砖雕小塔™™。塔身之上为五层塔檐™™,各层檐下均有砖雕斗拱™™。塔刹为复瓣莲花形砖雕宝顶™™。上方寺玲珑塔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凤凰岭公园于2003年进行了修复™™。


44™™.妙应寺白塔

元至元八年(1271)

笔者 摄

银轮如现在™™,白马可来无™™。

日霁云山晓™™,霜标水月孤™™。

杳然人世隔™™,花雨半皇都™™。

——[明]郭正域

初名大圣寿万安寺塔™™,

元大都重要建筑遗存™™,

尼泊尔阿尼的杰作™™,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


45™™.无碍禅师塔

元至元九年(1272)

同路人 摄


位于大兴区榆垡镇履磕(里河)村内™™。原有古刹灵言寺™™。寺西南角处遗留元至元九年建造的砖塔一座™™,是名僧无碍禅师之墓塔™™。塔南向™™,六面形实心™™,密檐六层™™,全部以砖仿木构建™™,残高约10米™™。2003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46™™.潭柘寺归云禅师塔

元定宗二年(1247)

雪松树下的老牛 摄


位于塔林广慧通理禅师塔前甬道的西侧第4排东数第1个塔™™,塔高约3米™™,为六角三级密檐式汉白玉石幢塔™™。其石雕六角形须弥座的束腰六面各雕有石狮™™,座上有莲花瓣承托塔身™™,塔身刻有许多文字™™,塔刹由莲花瓣及其承托的宝珠组成™™。归云大禅师为金代高僧™™,姓李™™,名志室™™,自号归云™™,辽宁广宁人™™,少辞亲出家™™,得法于临济下尊宿玉泉容庵老人™™,容庵命师至燕山竹林寺参侍™™,得法后7坐名刹™™,大阐宗风™™。金元之际重修山西浑源县永安禅寺™™,为该寺第一代开山祖师™™。元定宗元年圆寂™™。其弟子在其住持过的永安寺、潭柘寺、玉泉寺和河北赵县柏林寺分别建塔以纪念之™™。此塔为法侄海云印简所建™™,归云大师是海云的师叔™™。


47™™.潭柘寺宗公禅师塔

元至元九年(1272)

雪松树下的老牛 摄


位于潭柘寺塔林广慧通理禅师塔前甬道东侧第4排西数第2个塔™™,塔高约3米™™,八角五级密檐式石幢塔™™,其石雕八角形须弥座的束腰八面各雕有花饰™™,座上有莲花瓣承托塔身™™。塔身上部为五级密檐™™,塔刹由莲花及其承托的宝珠组成™™。此塔为金、元换代前后高僧宗公长老塔™™。长老姓南名觉宗™™,陕西扶风人™™,为潭柘寺第23代住持™™,至元九年(1272)圆寂™™。


48™™.潭柘寺慧公禅师塔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

雪松树下的老牛 摄


位于塔林广慧通理禅师塔前甬道的西侧第4排东数第2个塔™™,塔高约3米™™,为八角形三级密檐式石幢塔™™。塔座为三层石制平台™™,塔座上以三层石雕圆形莲花瓣承托塔身™™。塔身上方为三级密檐™™,塔刹由云纹莲花及其承托的宝珠组成™™。此塔为元代高憎慧公禅师灵塔™™。禅师俗姓史™™,名道慧™™,河北宣化人™™。五岁出家™™,教业《唯识》大论™™,七十岁圆寂™™。


49™™.潭柘寺瑞云霭公长老塔

元大德四年(1300)

雪松树下的老牛 摄


位于塔林广慧通理禅师塔前甬道的东侧第3排西数第2个塔™™,塔高约10米™™,为砖砌六角形五层密檐式塔™™,塔身正面镶嵌“瑞云霭公长老灵塔”塔铭™™。瑞云霭禅师曾为元代著名主持™™,一代大师™™,对于整修寺院™™,繁盛潭柘寺的香火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0™™.潭柘寺万泉文公大禅师塔

元至正十四年(1354)

雪松树下的老牛 摄


位于塔林广慧通理禅师塔前甬道的东侧第2排西数第1个塔™™,塔高约10米™™,此座砖砌六角形五层密檐式塔™™,塔身略瘦™™,正面镶嵌“西堂万泉文公塔”塔铭™™。西堂万泉文公大禅师™™,曾任该寺主持™™,并在任上重修了大雄宝殿™™。


51™™.潭柘寺柏山智公长老塔

元代(1271—1368)

雪松树下的老牛 摄


位于塔林广慧通理禅师塔前甬道的东侧第2排西数第2个塔™™,塔高约10米™™,砖砌六角形五层密檐式™™,塔身正面镶嵌“柏山智公塔”塔铭™™。


52™™.潭柘寺妙严大师塔(妙严公主塔)

元代(1271—1368)

雪松树下的老牛 摄

顶礼道人双足迹™™,身毛不觉忽俱树™™。

无始懈怠习顿除™™,觉天云迸精进日™™。

我想斯人初未逝™™,朝暮殷勤礼大士™™。

心注圣容口称名™™,形骸屈伸安可计™™。

积日成月月成时™™,积时成岁岁成劫™™。

如是积渐难尽言™™,水滴石穿心力至™™。

辟如千里始初步™™,又如合抱生毫末™™。

以踵磨砖砖渐易™™,砖易精进犹未止™™。

砖穿大地承足底™™,地穿有时人不见™™。

我独了了无所疑™™,因之耿耿生悲泣™™。

愿我从今顶礼后™™,精进为足践觉地™™。

境缘顺逆汤泼雷™™,又如利刀破新竹™™。

迎刃而解触热消™™,在在处处常自在™™。

又愿见闻此迹者™™,刹那懈怠皆冰释™™。

——[明]释可真《妙严公主拜砖赞》


位于塔林广慧通理禅师塔前甬道的西侧第1排东数第7个塔™™,塔高约17米™™,为六角五层密檐式砖塔™™。妙严大师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人称妙严公主™™,其有感于父亲南征北战、杀戮过多™™,为替父赎罪到潭柘寺出家为尼™™。她每日在观音殿内跪拜诵经™™,礼忏观音™™,年深日久™™,殿内一块铺地的方砖被磨出两个深深的脚窝™™。明朝时™™,孝定太后来寺中朝顶敬香™™,看到两个脚印™™,为公主的至诚所感动™™,命人将其挖出™™,放于花梨木匣内带至宫中™™,观赏完毕™™,又送回潭柘寺™™。”明代达观真可大师曾作《妙严公主拜砖赞》™™,后妙严大师终老于寺中™™,这块“拜砖”现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观音殿内™™。观音殿所处的地势为潭柘寺最高处™™。


53™™.应公长老寿塔

元大德五年(1301)

张霂佑tago 摄


俗称和尚塔™™。应公长老俗姓赵™™,名谱应™™,为至元年间重修天开寺的一代高僧™™;应公长老寿塔为应公埋骨之处™™。塔南向™™,六角形五级檐式砖塔™™,通高12米™™,须弥座上砌三层莲花™™。柱形塔身正面开拱门™™,门楣上端嵌铭文:“应公长老寿塔”™™。东南、西南两面又嵌铭各一方™™。正面设假门™™,其它面置假窗™™。假窗上部有挂落™™;塔身以上为五级密檐™™,各层檐下均有仿木结构的砖制斗栱™™。



54™™.居庸关过街塔台基(云台)

元至元二年(1342)


元代大型过街喇嘛塔的基座™™。云台上原矗立着三座喇嘛塔™™,元末明初时被毁™™。基座雕刻均极为致™™,是元代石雕艺术杰作™™。


55™™.月泉和尚塔

元至元二十八年(1368)

笔者 摄


经幢式墓塔™™,高约2™™.2米™™,八面石柱体™™,为月泉新公长老墓塔™™,上记其生平™™。该塔原坐落在戒台寺北的西峰寺™™,民国初年被移到戒台寺内™™。月泉和尚至正年间在戒台寺任过四年方丈™™,贡献很大™™。


56™™.银山塔林密檐残塔

元代(1271—1368)

丁莹 摄/绘制(2018)


墓主不明™™。据罗哲文先生推测这座墓塔为元代建造™™,现已残损™™,仅余四层密檐™™。这座元代无名密檐残塔与现存法华寺寺院建筑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总体位于法华寺寺院以外的东南角™™,与银山塔林五座金代密檐塔距离很近™™,墓塔朝向为坐北朝南™™。


57™™.银山塔林组合式墓塔

推测元代(1271—1368)

丁莹 摄/绘制(2018)


位于银山法华寺的西南方的山坡上™™,建造年代不详™™,为密檐覆钵混合式墓塔平面为六角形™™,残高8™™.8米™™。


58™™.万佛堂龄公和尚舍利塔

元代(1271—1368)

笔者 摄


有“北京斜塔”之称™™。又称万佛堂密檐塔™™,元代风格八角七级密檐塔™™。须弥座™™,仰莲三层托扶塔身™™,塔身有假窗、劵门™™,总体保存完整但塔刹不存塔向西斜™™,有北京斜塔之称™™。2001年该塔与孔水洞、万佛堂、花塔一并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9™™.万松老人塔

元™™,清

笔者 摄

居然遗塔在™™,扰攘阅朝昏™™。

草蔓萦萦合™™,松声谡谡存™™。

传灯过佛祖™™,留字到儿孙™™。

不读从容录™™,安知老宿尊™™。

——[明]刘梦谦


万松行秀为金、元时期佛教曹洞宗的高僧™™,自称万松野老™™,世人尊称为万松老人™™。他深得佛法™™,又精通儒学™™,故深受金章宗器重™™,赐居燕京西郊的栖隐寺™™,直至81岁圆寂™™。此塔即为后人纪念他而修建的墓塔™™。始建于元代™™,为北京古城早期标志之一™™,城区现存唯一密檐式砖塔™™。塔原为八角七级™™,清乾隆增至九级™™。现塔1927年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清塔中包元塔™™,古朴典雅™™,玲珑精致™™。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辟为正阳书局™™。


60™™.云居寺万人塔

元代(亦有认为辽代或清代)

游客小余 摄


砖砌覆钵式塔™™,高约十三米™™,八角形须弥塔座承托覆钵塔身™™。塔身上十三重相轮™™。相轮上钟形宝刹™™。此塔为万人和尚骨灰塔™™。万人和尚俗姓万™™,故称其塔为万人塔™™。塔造型与云居寺北塔上半部分覆钵体极似™™,不同处仅为塔刹造型有别™™。塔基座、塔身和相轮都留有小方口™™。

更多的信息™™,了解一下 【尊龙ag旗舰厅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