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249号,坐北朝向南,总面积约三千余平方米。
中轴线分布
中轴线分布有大门、二门、戏楼、大殿、寝宫、东西廊庑。
历史脉络
传说逢三国时吴主孙皓就建有神祉。自唐代起,上海地区就建有城隍庙。
恢复开放
1994年,上海城隍庙恢复。1995年上海城隍庙正式对信徒开放。
建筑风格
城隍庙内主体建筑有大殿、元辰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等9个,建筑属南方红墙泥瓦的典型大式建筑,在建筑风格上仍保持着明代格局,殿宇宏伟,飞檐耸脊,彩椽画栋、翠瓦朱檐,气势庄严。
大殿
大殿、中殿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殿高16米,宽13.7米,进深21米。歇山顶,彩椽画栋,翠瓦朱檐,华丽辉煌。
周边环境
大殿前有照壁、牌坊、戏台、碑亭。大殿祀霍光,中殿祀秦裕伯,两侧花厅奉城隍父母,后殿奉城隍夫人,楼上为寝宫。
屋顶形式
城隍庙的建筑采用的是悬山式屋顶,屋顶用的是绿色琉璃瓦顶,檐下用的是三昂七踩斗拱,三幅云昂嘴,耍头呈象鼻状。
色彩构成
这些建筑主要由朱红、黛绿两种颜色构成,朱红色的柱子、门扇、窗,黛绿色的屋顶,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气氛。而朱红色的正门,上点缀黄色的门钉,配上黛绿屋顶,使檐下更为森肃清冷,整个建筑外观更加明确生动。整个建筑色彩偏暗,朱红、黛绿两色与地面的灰色、植物的绿色及天空的蓝色相映,使整个区域内显得静谧、庄严。
城隍文化
“城”原指挖土筑就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平安,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沟、护城河。古人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
城隍神是中国的城市专有神灵,唐末五代时期被纳入道教的神灵系统。道教称城隍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其神往往由去世的地方官、功臣、正直者、行善者、神能者充任。道教许多法事活动中,都要请城隍神到场,如建坛“超度亡魂”,只有发文书(城隍牒)知照城隍后,才能拘解亡魂到坛;举行求雨活动时,要交付《城隍檄》,通知城隍遵照执行;各类法事结束后,道士还要发“回牒”给城隍,表示法事结束,请他归位,对他的协助要予以“言功迁赏”。甚至道士传度授箓时,也要送牒通知城隍神。
荣誉称号
2013年,上海城隍庙被授予“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