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庙会的主要活动有三巡会、城隍和城隍夫人诞辰、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等,让我们挑主要的来说。
先说三巡会。“巡”指的是城隍神巡城,城隍神在每年清明节、七月半和十月初一出巡,目的是“赈济厉鬼,确保平安”,这项活动据说始于明太祖的时代。
城隍的出巡是如何场景?
名医陈存仁
1934年,上海名医陈存仁在南市养病,碰上十月巡会。他在秦裕伯的后人秦伯末的陪同下,观看了城隍出巡的全过程。他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中回忆:
城隍的坐轿由8个人抬,那是一顶金碧辉煌的绿呢大轿,轿中坐着的不是城隍庙大殿上的城隍像,因为那是用银杏木雕刻成的巨像,无法搬动,而是请出一尊较小的城隍像来代表城隍。
城隍大轿起步时,钟鼓号角齐鸣,鞭炮之声不绝于耳,现场的善男信女都一起跪在地上叩送。
庙门外,仪仗队缓缓进行,最初看见的是四只顶马,接着是两人抬的两面大锣,随后是清道旗、肃静回避的虎头牌和朱漆金字的官衔牌,再后面是高昌司、财帛司、春申侯等衔牌,最后是许多皂隶,他们青袍赤带,戴着红冠或黑冠,手执水火棍以及刑具和铁链,边走边在口中呼喊“虎威”两字。
仪仗队后面跟随着骑在马上的旗牌队,他们人人手执五色丝绣大旗;穿玄衣紫带、手握铁链和手铐的数十对皂隶,众多的手执朴刀的袒身露腹大胖子;再后面,是踏高跷和荡湖船的队伍;接着是高昌司、春申侯、财帛司等五座神轿、穿红衣白裤背上插着“斩条”的男女犯人;最后是8个人抬着的城隍的神轿,许多皂隶和武士紧密护驾。道路两旁,一大片男女跪地膜拜,富裕人家则在自己门口设立香案迎神。
看罢陈名医的介绍,我们对三巡会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上世纪30年代人扮城隍神出巡。
三巡会的路线,正午后从城隍庙启程,有时朝东而行,有时朝西而行。不管取什么路线,总是要绕行城厢一周,一路上浩浩荡荡,首尾相接数里,经过闹市时,金鼓齐鸣,鞭炮炸响,最后抵达南郊义冢,深夜才回到城隍庙。民国时期,它的路线会提前在《申报》上公告,每次出巡的路线都不同。
每逢“三巡日”,即城隍神出巡的日子,上海城隍庙和附近的商家,都要张灯结彩;城隍神出巡沿线,都聚集了大量民众,有参与仪仗的,有观看表演的,有设坛祈福的。为城隍神欢庆圣诞,三巡会成为上海老城厢的盛大节日。
清朝末期,因为顾及安全,三巡会被官方禁止,到了1919年民国时期,三巡会又恢复了。
三巡会期间,总要发生许多故事。1936年上海城隍庙举行三巡会,一个肥皂行业老板黄麟赶来看热闹,撞倒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他带着她去看医生,还雇了一辆黄包车送姑娘回家。两人攀谈,黄麟见她美貌动人,央求她做他的侧室,当即许诺一年给姑娘一千大洋。姑娘欣然同意,两人当晚就同床共枕了。第二天早上黄麟醒来,不见了姑娘,他随身携带的钱包和衣服全都不见踪影。他的钱包里有肥皂厂的见票即付的支票本,银行只要看见支票和支票上面的印章,就会立即付款。黄麟急得赶往银行,可他的在账面上的五千大洋已被提取一空。黄麟惨叫一声,一病不起,半年后就一命呜呼了。
再说城隍和城隍夫人的诞辰,那是上海人的狂欢日。城隍诞辰在农历二月二十一日,这天城隍庙道士要诵经礼忏一天,社会人土均来贺寿。城隍夫人诞辰在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道士诵经礼忏,一班“喜娘娘”来拜寿,为夫人寝宫打扫卫生和换上新衣裳,周围商家连续三日高悬灯彩庆贺。
最后说一说春节和元宵。
正月初一,人们涌入城隍庙烧头香,庙内香烟缭绕,人声鼎沸;庙外更是热闹,耍猴的、演木偶戏的、唱滩簧的等,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最吸引人的活动就上元宵灯会。上海元宵灯会起源于汉朝时代,据《松江县志》记载,汉高祖刘邦之侄刘濞来松江勘查,仿照宫廷娱乐形式举行灯会自娱,从此,元宵灯俗在上海地区开始流行,当时最热闹的是城隍庙灯会。明朝万历年间,豫园在城隍庙旁边落成,城隍庙、豫园一带成为元宵灯会举办地,老百姓称其为“城隍庙灯会”。到了清朝晚期和民国时期,城隍庙灯会年年举办,已成为老百姓一年中的盼头。城隍庙灯会一般从正月十三开始,分为上灯、聚灯、迎灯、赛灯、谢灯、落灯多个环节,一直到正月十八结束,前后共六天。每逢元宵灯会,上海城隍庙内人潮汹涌,灯光迷人,城隍庙附近的商家纷纷挂上精美的彩灯。人们观看文灯、武灯表演,进行灯谜竞猜;品尝风味小吃,正月十三上灯时吃圆子,正月十八落灯时吃糕;戏馆则上演各种灯戏,观众如潮。
城隍庙平时就是一个商业中心,熙熙攘攘,十分热闹。清朝后期,城隍庙一带万商云集,店铺栉比,游人不绝。到20世纪初,城隍庙成为老城厢的重要商业和娱乐中心,刻字店、照相馆、珠宝店、笺扇店、烧香店、星相店、烟筒店、茶酒店和雀牌店应有俱有,1949年年初,城隍庙市场的店铺有500多家。每逢元宵灯会,商家更是踊跃上场,最吸引人的还是摊贩和商铺销售的都兔子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家灯彩店生意特别红火,仙鹤灯、凤凰灯、孔雀灯卖得特别好,灯彩店的主人就是“江南灯王”何克明。
上海城隍庙因其各种活动,锦上添花,成为海内外瞩目的一个上海著名地标。
上海城隍庙是上海最重要的道教庙宇,与武汉龙王庙、南京夫子庙并称为“长江三大庙”,也是上海重要的旅游景观。
它的曲折历史,凸显了时代的变迁,留下了上海历史的深刻印记,也折射出几代人的命运嬗变,上海城隍庙将继续放射着独特的光彩。
延伸阅读:上海城隍庙
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249号,东至安仁街,北通福佑路,西至旧校场路。庙内主体建筑有大殿、元辰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等9个殿堂,总面积约三千余平方米。
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明清两代屡次扩建,极盛时期庙基达49.9亩。清朝道光以后,因社会动荡,上海城隍庙不断缩小,1966年关闭。1995年1月31日,上海城隍庙正式对信徒开放。
延伸阅读:上海城隍庙设计者顾道生
顾道生(1895—1977)是川沙(今浦东新区)人。幼时家境清贫,读完高小后到上海学艺谋生,在挪威人穆勒开设的协泰洋行学习木工工程设计,同时补习英语。后来,进入美国万国函援学院土木系学习,结业后获土木工程师职称。
顾道生负责设计的第一个大型工程就是上海城隍庙。他设计的城隍庙,大殿、二殿均以钢结构代替木结构,外观呈现古庙形式,歇山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和彩绘装饰,并加绘三国演义等(人物)故事,受到道界人士的赞同。
延伸阅读:豫园
豫园,位于城隍庙隔壁,始建于1559年(明朝嘉靖三十八年),被誉为“东南名园冠”。园主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建造此园是为“愉悦老亲”,故名豫园。
乾隆年间,豫园卖给了城隍庙,成为它的“西园”,园中最有情趣的当属湖心亭和九曲桥。如今城隍庙与豫园融为一体,成为上海最著名的商业中心。
上海有三座城隍庙,浦东的川沙城隍庙、青浦的朱家角城隍庙和上海的嘉定城隍庙。
川沙城祖庙位于浦东新区川沙镇西施街,清朝乾隆、光绪年间多次重修,“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2014年,重新修缮城隍庙,并在当年竣工。朱家角城隍庙于1763年由徽州迁至现址,不同于一般的“坐北朝南”的庙观,它采用“坐东朝西”的格局。嘉定城隍庙建于南宋年间的嘉定,位于嘉定镇南街福安坊。明洪武(1370年)迁至靳东街314号,已有近600年历史。